來源:金融投資報 當前,在教育、地產、醫療、社保等方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調整說明,我國開始將調節收入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上升到更高戰略層面。從效率優先到重視公平,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轉變,也是一個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要。 背后原因是什么?改革開放之初,我們的收入分配有一個原則:效率優先、兼顧公平。早期中國經濟基礎薄弱,所以要優先發展經濟,采取的是效率優先的收入分配制度,即先富帶動后富。 為什么經濟發展到今天,要重視公平、調節收入分配、實現共同富裕?有以下幾個原因: 其一,我們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。收入分配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、人民的美好生活。收入分配解決不好,會出大問題。 其二,美國當前的整體動蕩、社會撕裂、民粹主義、逆全球化、貿易保護主義等現象的出現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現在國民收入差距回到了100年前的水平。而拉美等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,很大程度上也和這種收入分配差距有關。 其三,今年上半年,我國的GDP實現較高速度增長。經濟復蘇是以大企業為主流,但在中國,小微企業往往是解決就業的主力。 其四,我國收入的金字塔特點比較明顯,呈現了K型復蘇。而K型復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分化,即不同地區、不同行業、不同部門、不同企業,以及不同人群從危機走向復蘇呈現出顯著不平衡性。 怎么重視公平?政府肯定要推出一系列公共政策。當前一輪又一輪地加碼調控房地產,目的就是促進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。那么,中國房地產改革何去何從?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房地產的發展要軟著陸,避免硬著陸。 硬著陸的代價很大,往往會令經濟受傷。國際上有很多房地產硬著陸的案例,近到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,遠到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裂,都對一國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。尤其是日本,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都受到了打擊,失去了發展的黃金20年,而年輕人落入所謂的低欲望社會,老齡化、少子化等問題到來,都與地產行業硬著陸有關。 筆者有一個觀點:10次危機9次地產。房地產是周期之母,它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大行業,是居民的巨大財富。當前,房地產帶動的相關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1/3以上。居民財富里,股市、房市、債市加起來,房地產大約占70%以上。此外,銀行對房地產領域貸款占整個銀行貸款比重超過1/3。所以,房地產對經濟貢獻大,但風險也大,讓它實現軟著陸非常重要。 怎么軟著陸?筆者認為有兩個辦法: 一是房地產要用時間換空間。比如,如果全國的房價10年內都比較穩定,但居民收入、經濟都在增長,慢慢地發展就可以把上漲的房價消化。如果政策操之過急,這個風險就會非常大,處理不好可能會爆發我們自己的“次貸危機”。 二是用市場的方式。首先,確立城市群發展戰略,未來中國經濟整體發展都是以都市圈的城市群為主體。其次,人地掛鉤,人來了就供地,實現土地與人口相匹配。 筆者建議,在全國建立土地指標的全國流動交易市場,以此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供求平衡。簡單來講,比如某個人從東北流動到了深圳,那么,用地指標就要劃到深圳。在當前人口大幅度流動的前提下,建立全國用地指標的拍賣市場很有必要。 總之,我國房地產要實現軟著陸,針對房地產的調控一定不能操之過急。
來源:騰訊網
|